魅力水城 低碳为舟绿作城-每日速讯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军善 通讯员 刘军

燃料库房门外,一辆辆满载秸秆的卡车排成长龙;库房顶上,7400块太阳能电子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记者在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看到的情景。


(资料图片)

该公司是淮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缩影。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南非德班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把淮安市作为低碳城市向全球推介,宣传低碳城市创建的经验。

2013年6月17日是首个“全国低碳日”,淮安市政府开通门户网站低碳城市建设专栏,向全市市民手机发送低碳城市建设信息,举办“低碳城市在身边”大型宣传活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还在《淮安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倡导低碳发展建设美丽淮安》的文章。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低碳为大家,人人行低碳”的良好氛围。

低碳成效显著

2013年7月19日~21日,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举行。淮安市长曲福田以《创建绿色生态城打造美丽新淮安》为题,全面介绍了淮安市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和做法。

曲福田说,淮安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风景秀美的魅力水城、快速崛起的工业新城,还是一座正在打造的低碳绿城。在2010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淮安市于2011年和2012年相继获批江苏省首批和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与2010年相比,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8.6%和9.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成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市,低碳发展的政策考核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理念渐入人心。

据记者了解,淮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实现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0年下降18%和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6%;不断健全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以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为特色的低碳城市。

曲福田强调,瞄准低碳发展目标,淮安市主要强化了“三大重点”:突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主导产业低碳化改造,优化能源结构来发展低碳产业;突出优化城市空间、加强低碳技术应用;强化生态建设,发展低碳交通来打造低碳城镇。

突出先行先试

2013年12月20日~2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淮安市在会上作了《大胆实践创新实干努力探索特色淮安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的交流发言。

淮安市注重把握“三个点”,即找好结合点、避开矛盾点、不碰易燃点。找好结合点,就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发展低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以低碳为前提的经济增长;避开矛盾点,就是在城乡建设中推行“小而精”,坚决反对“大而粗”的建设方式;不碰易燃点,就是在生活方式中践行低碳绿色理念,坚决避免铺张浪费奢靡之风。同时,坚决淘汰高碳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先后否决新上“两高”项目近百个,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万吨、纺织800万米。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先后关闭小化工企业66户,关闭率全省第一。

在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中,淮安充分利用良好的水运条件,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实施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水运成效进一步显现。目前,淮安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占到江苏省的六成以上。

“碳平台”是淮安低碳城市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建成后可提供碳排放现状评估、趋势预测、潜力分析、目标制定与跟踪等决策服务,实现对城市碳排放重点源适时监管,将为探索淮安碳交易市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淮安市专门委托了资质单位,抓紧启动“碳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预计今年内可建成投运。

实施四大工程

淮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士贵告诉记者,在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淮安市以构建全社会低碳发展模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四大工程。

一是发展低碳新型工业。加快淮安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每年实施重点项目20个以上,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在30%以上。

二是发展低碳能源。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为契机,建成江苏国信淮安30MW生物质发电项目、江苏国信淮安360MW燃气电厂、中电投洪泽20MW光伏发电项目、龙源盱眙49.5MW风力发电项目、淮安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30 MW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8个项目,装机容量达到460MW。

三是发展低碳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启动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计划3年内投放10,000辆公共自行车、新建400个停车点,便于市民低碳出行;加快发展天然气车辆,新增LNG(液化天然气)汽车240辆、CNG(压缩天然气)汽车1715辆。

四是发展低碳建筑。近两年全市新竣工节能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竣工面积80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市13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居江北各地级市首位;占地3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生态用地占51%,获批国家绿色建筑科技示范区。

关键词:

编辑: MO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