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5月14日是五月的第个二星期日,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母亲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各大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关于歌颂母亲,讴歌母爱的视频或新闻。但笔者认为,对母亲这一形象的过度标签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于女性的道德绑架与“捧杀”。
打开浏览器的搜索引擎,我们会发现母亲这一词常常与“伟大”“自我牺牲”“无私”等词语相挂钩。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总是会强调母爱的伟大和自我牺牲,似乎把母性这个概念塑造出成了女性默认的设置和出厂自带的能力。因此,母亲在大众视野里,往往呈现为自我牺牲的照顾者身份。
在社会中,女性往往会面临经典的两难选择:成为“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女性”。因为现代职场对于女性并不完全友好,这使得生孩子往往就意味着女性需要放弃工作,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育孩子、照顾家庭之中。因此,不难看出,女性成为母亲这一过程包含着女性被迫让渡自我的过程,而这种牺牲在我们对母性昂扬的歌颂中被中和了,仅仅是因为作为母亲天生伟大,使这种让渡由牺牲变为了本职。
除此之外,完美母亲的概念又给女性在无形中施加了压力,让女性自身认为“完美”母亲是一个社会标准,如果做不到就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以及自我的内疚。然而大众对于母亲身份的定义,抑或是社会大众对母亲赋予的极高评价,其本质是一种针对女性需要对孩子和家庭尽可能付出的道德绑架和“捧杀”,使之陷入“完美”母亲的误区之中。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自身的感受,及其所需要的个人发展,也因为在大众认知里母爱天生伟大,因而将母亲的行为都归类于母职里,而忽视了女性的劳动与付出。然而,母爱天生伟大这一概念是自然规律所形成的吗?
笔者认为,所谓的“完美”母亲以及母性本能这些概念本身就是虚构的,是社会文化所构造出来的。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书中所提到的“性别是社会构造的”,我们的性别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社会构造。就如同,女孩子喜欢粉色洋娃娃,男孩子喜欢汽车玩具一样,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律其实来自于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特征的塑造。从而反观,母性这一概念,不也是相同原理之下,父权社会为女性所构造出的虚构概念吗?
在这种社会虚构的母性概念之下,女性亦是被母亲身份所定义。就如同前几日新闻中,十几岁男孩因母亲做美甲对其进行“爹味十足”的教育。似乎只有不爱美、手里家务不停、永远以家庭为中心的母亲,才是人们眼中“完美”的母亲。当你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的孩子、丈夫,甚至是毫不相关的陌生人都可能会谴责你的行为。因此,大部分女性也会在社会认知之下去执着于成为那个“完美”母亲。但笔者认为,女性赋予新生命本身就是伟大的,而成为什么样的母亲不应该由任何人来定义,“完美”母亲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驯化”。事实上,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是做着漂亮美甲的辣妈,亦可以是纵横职场的事业型母亲,忽视女性个人主体性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是女性身份的延伸,女性具有创造生命的价值,但不仅仅只有这一个价值。“妈妈”的身份,只是女性一生中的众多身份之一,我们需要看见的是女性自身更多的能力。正如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一书中写到,“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为人母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但不必用母亲的身份定义自己。”
在母亲节这一天,祝愿每一位母亲都不局限于“母亲”身份之中,能够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彭舒琴)
关键词: